文学馆 > 道上王 > 世界格斗盘点

世界格斗盘点


这都是即将在书中出现的武技,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先大致了解一下。

        格斗是一项古老的技能。

        说它是技能,是因为它的目的和绝大多数运动的宗旨相左。

        不管格斗有多少种功效,健身也好,防身也好,它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快、最狠、最有效地击毙对手。听起来让人有些毛骨悚然,但只有认清了格斗的实质,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格斗理论、比赛和训练中的一系列问题。

        力量是格斗的重要因素,有言“一力降十会”。但力量并不是格斗的决定性因素。格斗拥有一套完整的训练理论,如果不能深入领会它的精髓并将其贯彻到训练中,纵有再大的力量也是枉然。反过来说,在双方拥有相近的技术实力的情况下,力量大的一方取胜的机会无疑增大了许多。

        可能是一般人最具感性认识的格斗形式。它起源于英式格斗,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国家,希望能用一种相对文明的方式体现格斗的精神。

        踢击作为攻击力最大的招法,理所当然地被禁止了。摔法、反关节技术也相继被取消,只有最基本,并且也是杀伤力最小的拳法被保留下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拳击被认为是最“文明”的格斗形式,它开展得最为普及,还顺利地进入了奥运会,相对发展水平最高。今天,即使是这项最安全的格斗形式,仍然有可能给参加者带来严重伤害。

        拳击是第一个进入奥运的格斗项目。拳击的雏形,最早见于历史记载是公元前40世纪的埃及.而在古代奥运中,拳击运动就已经是比赛项目之一。1896年,第一届夏季奥运中,由于希腊君王认为拳击太为暴力、危险而且不为人道,因此不批准拳击列入该届的比赛项目之一。当时比赛不戴拳套,亦无规则和时间限制,直至乙方丧失继续比赛的能力为止。英国著名拳击家J-布劳顿于1743年针对拳击比赛的混乱局面,制定出了最早的一份拳击规则,又在1747年设计了拳击手套,对近代拳击运动的开展做出了贡献。现代拳击运动于18世纪起源于英国,1881年,英国业余拳击协会成立,拳击开始传到世界各地。1839年,英国颁布了新的伦敦拳击锦标赛规则,1853年进行修改,禁止用足踢、头撞、牙咬的低击等动作,并规定拳击台四周用绳围起,1867年英国记者钱伯斯编写了新的拳击规则,强调拳击中的战术和技巧。1880年伦敦成立了英国业余拳击协会,1881年举行了第1次锦标赛。1924年第8届奥运会前夕成立了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当今世界上同时存在着两种拳击运动,即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奥运会和亚运会的拳击比赛都是属于业余拳击。这两种拳击在比赛规则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圣路易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上,拳击第一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比赛的只有美国1个国家的44名运动员,美国自然获得了所设7个级别的所有冠军。到了196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上,就有56个国家的269名运动员我国现代拳击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最初称之为“西洋拳”。先有人翻译了一本《西洋拳术》。30年代,旧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国术(武术)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将拳击列为主课之一。

        柔道是第二个进入的格斗项目。柔道(judo)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

        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柔道的历史非常古老要了解它的起源是件复杂的事。在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传说是:在垂仁天皇时期(公元前29年即位,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二人进行了一次有名的格斗。他们的格斗是用搏击和角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此后,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术,发展成为现在的相扑运动;另一些人总结了格斗中搏击方面的经验,发展成为柔术,进而演变成为柔道这种体育运动形式。另一种说法是:柔术起源于我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斌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术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在柔术的流派中,据记载,最早的流派是天文元年(1532年)六月创始的竹内流派;接着在丰臣末期(约1590年)兴起了荒木流派;德川家光时代(1623年)以后,又出现了梦想流派、制刚流派、吉同流派、直心流派、良移心当流派、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涉川流派等。现代的柔道运动是嘉纳治五郎在19世纪80年代创立的,并且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当时日本作为奥运会主办国可以增设一项比赛项目,于是日本选择了柔道。东京奥运会只设4个级别的比赛,日本选手夺得了其中的三枚金牌。

        柔道比赛要求选手对对手的四肢、脖子作出“锁臂”、“扼颈”等动作,将对手扔倒或压制在地,直到对手认输或清楚地将对手扔倒在地,方可取得胜利。

        柔道由柔术发展而来,有投技、寝技、挡身技三类技术。其中挡身技主要包括一些踢打动作,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被从奥林匹克柔道中剔除出来。柔道看似与摔跤相近,实则有根本区别。前者是经过删减的格斗项目,而后者则是典型的角力项目。由于柔道静力性动作多,对力量的要求比拳击更高。史上的一些柔道名家都以力量著称。如山下泰裕卧推184公斤,深蹲667公斤。杜耶卧推194公斤,深蹲652公斤。与柔道同根的格雷西柔术,在曾经忽视摔法及反关节技术的自由搏击界,一度曾刮起“柔术旋风”。

        跆拳道(TAEKWONDO)是东亚地区,特别是朝鲜半岛古老的民间技击术,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进行搏击格斗的朝鲜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由品势(拳套)、搏击、功力检验三部分内容组成。跆拳道在引进与吸收中国的传统武术及日本空手道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武术,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实用价值。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大约公元前一世纪,朝鲜最古老的三个国家先后兴起,新罗国、高丽国和百济国。三国互相连年征战不断。三国都把跆拳道作为一项强身健体、保卫国家的搏击武艺来进行严格的训练。从高丽国国都丸都古墓中的舞俑冢和三室冢的玄室壁画上可以看到两人相互角斗的场面,而在三室冢玄室的顶壁上则绘有两名身强体壮的男子用跆拳道技术进行格斗的姿势。类似的壁画还有很多,这都说明跆拳道在当时已经相当盛行。

        在百济国,由于当时自己国家的兵力较弱,因此全国上下都以强身健体,保卫国家为头等大事,当时在国内广泛推行马术,跆拳道和射箭等武艺。在新罗国,跆拳道深受人民喜爱,这可以从新罗人的习武方式中了解到。据朝鲜史书记载,新罗人习武方式为:两人对面直体站立,互相用脚踢对方的身体。当时分为三个练习阶段,初学者用脚踢对方下段(腿部),技术稍熟练则可用脚去踢对方中段(胸部),技术高超者可用脚踢对方上段(头部)。后来新罗国在我国唐朝统治者的协助下统一了朝鲜,在公元918年建立了高丽国。跆拳道这一武艺被很好的保留与发展下来。

        1390年,李朝时代开始。当时李德懋编写的《武艺图谱通志》是记载跆拳道的优秀代表作之一。此书详细介绍了跆拳道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此书中提到,在当时,一个武士若想成为武官,必须用跆拳道的技术踢倒三人以上才有资格入选武官职位。由此可见当时对跆拳道的重视和提倡。

        1909年日本出兵侵占朝鲜,李朝灭亡。日本人建立了殖民政府,为防止朝鲜人民反抗,消磨人民意志,殖民政府禁止所有朝鲜文化活动,其中包括跆拳道。当时许多朝鲜人被迫背井离乡,远涉中国或其他国家谋生,由此跆拳道这一武技传至亚洲一些国家。在此间,跆拳道也吸收了许多国家的武艺精华,如中国的武术,日本空手道等,这也进一步丰富了跆拳道。945年,朝鲜人民在长期抗争后终于获得了国家独立,跆拳道得以继续健康发展。当时技击方法很多,名称也较为繁杂,如唐手道、跆跟等。为使这一朝鲜国技得以发扬光大,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跆(TAE),意为蹬踢,腾跃;拳(KWON),意为用拳击打,防御;道(DO),为练习的方法,也为一种精神。

        泰拳脱胎于暹罗武术,其根源是中国南派格斗。泰拳号称“五百年无敌”,时至今日仍是杀伤力最大的普及型格斗。泰国拳风鼎盛,俗话说:“十个男人,九个打拳。”可见拳斗在泰国普遍流行的程度。虽然时代进步与社会商业化令拳坛风气腐败,道德沦落,惟其拳术角义精神始终不变。尤其在乡野地区,尚武之风古今不渝。每当有寺庙盛会或重大庆典,拳赛不仅为必备的节目,而且常被列为大会的戏轴。泰拳号称“八条腿运动”,其拳法并不突出,但拥有凶狠的膝法、肘法,以及异常刚猛的腿法。泰拳的标志技术---横扫踢,曾使众多的拳手葬身于铁腿之下,被踢断胳膊、踢断腿的不胜枚举。拳手通常从小时候开始培养,每天练习八小时,其中包括各种体能、重量、反应、技巧的训练,有些训练方法相当残酷,例如受训者将两手高举,教练会用旋踢踢受训者的两胁;或者用拳冲打,借以训练拳手的抗打能力;另外有人直接使用钢棒打击手臂和小腿,来训练骨头的坚硬程度。

        现代泰拳技法又可以分两种派系,一种是泰式的,一种是欧式的,两者的技法基本一样,差别就在于训练着重点和打法,泰式主要以腿法、膝法为主,泰国本土选手,就算不会用拳,也会发出标准的扫腿。欧式则是以拳法、腿法为主,膝法、肘法为辅,偏向自由搏击(kickboxing)。

        散手是中国武术的普及形式。为了安全起见,传统武术绝大多数增强功力的训练方法,散手都没有采用。目前散手有“踢、打、膝、摔”四项招法。散手中的摔法来源于中国式摔跤,是散手区别于其它世界各国任何一种搏击运动的唯一特征。摔法是散手的杀手锏,在以拳脚为主的普及型格斗界,散手摔法让很多门派的拳手感到不适应。1979年散手在我国成为竞技的比赛项目。在80厘米高,8米见方的擂台上进行比赛。散手比赛允许使用踢、打、摔等各种武术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许使用擒拿,不许攻击喉、裆等要害部位;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技术丰富。在攻防技术上,传统武术讲究“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在发力技术上,传统武术讲究“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指出“练腿为本”。传统武术对力量的作用有清晰的认识,自古就有“千斤闸”练法,拳手可以进行深蹲、腿举、推举等多种训练,再配合石担、石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力量训练体系。古代武术名家认为力量和技术对于武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武术大师白玉峰能深蹲600多公斤,张全一深蹲560多公斤,其他武术名家也都有出色的力量纪录。武术特别重视功力训练,因此训练周期比现代格斗长得多,再加上伪气功等一些骗术鱼目混珠,今天武术界呈现出一种特别混乱的局面。有识之士早已大声疾呼,武术如果再不正本清源,就有可能被江湖把式吞没了。

        空手道是日本的主流格斗项目,以凶猛的前踢和变化多端的手刀而著称。空手道最早发明了“寸前即止”的比赛方式,大大增强了比赛的安全性,但拳手的攻击力度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山倍达曾在美国刮起“一击必杀”的“空手道旋风”,他创立的极真会也一度被称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腿功。但是,空手道在与泰拳长达几十年的车轮大战中,最终结果是一败涂地,很多空手道拳手被泰式扫踢击昏甚至被踢断胳膊,而在表演中经常断砖碎石的空手道前踢却表现不佳,直接导致了日本式泰拳---踢拳道的诞生。但是,日本的格斗文化有着深厚的基础,近年来风靡全球的K---1大赛,集中了全世界的主流格斗高手,堪称格斗界的节日。空手道采用的是主流的力量训练方法,大山倍达深蹲611公斤,卧推148公斤,“极真神腿”的就是这样练成的。

        截拳道是著名的格斗、影视明星李小龙所创的现代格斗,在技术上,“拳打二分,脚踢八分”,在发力上,“腰马合一”,重视功力训练,强调爆发力和随机应变。李小龙在美国被称为“超腿”,美国武术界称他“可以把天空踢碎”。但是,李小龙在习武的初期,是较少使用腿法的,在他加强腿法以后,竟迅速超过了以腿法著称的跆拳道、空手道选手。这说明,只要具备深厚的基础力量和技术,外部的招法是很容易掌握的。李小龙的腿肌、腹肌特别发达,以不足70公斤的体重,深蹲超过280公斤,经常连续训练4小时。

        法式踢拳是土生土长的欧式格斗,其腿法非常突出。当年英式格斗在与其长期的车轮比赛中,几无胜绩。时至今日,在欧洲很多自由搏击选手身上,仍能看到法式踢打术的影子。除此以外,巴西、印度和非洲很多国家,都有传统的格斗形式。尤其是巴西腿法,在世界自由搏击擂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巴西柔术源于日本古柔术,日本柔术拥有大量格斗技术,包括打、投、关节技及绞杀技。日本古柔术传到巴西后,格雷西们采用了自由格斗训练方法,和用真打实斗作为验证技术实用性的哲学思想。格雷西兄弟为了检验自己的技术,对所有门派公开挑战,不限体重、身高、力量和时间限制,获胜的方法只有击倒对手或让对手投降。格雷西接受了重多挑战,并在实战中检验所学技术。格雷西柔术是由格雷西们共同发展的,其武术体系没有正规的限制。如果一种技术在真打实斗中不实用,它就会被修改,甚至放弃。实用性为检验格雷西柔术的唯一标准,而非传统。所有的技术都要通过实战进行检验,而不用理论和推测来指导技术的使用。

        合气道同柔道一样,综合各爱柔术之长,创立有自己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合气道与古流柔术一样,都讲究柔与气、气与体的关系、志(意念)与气和力的关系和虚静之心、见物不妄动、调息法的关系等等,只不过古流柔术主要强调一个“柔”字,而合气道主要强调一个“气”字而已。在技术上一个强调有寝技的投摔与擒跌法,一个则强调没有寝技的擒跌法。合气道仍然保留了古流柔术的当身技打穴法。合气道有立姿和坐姿的投(摔)技、因(擒拿)技和投固技,防御从各个方向的进攻,例如被抓手、被拿肩、被勒喉、被掌劈、被拳击、被刀击、被棒击等的制胜法。

        来自巴西的武术Capoeira卡波拉,Capoeira的动作流畅的舞蹈动作做的相当贴近地面,动作随着上升的旋律来做,或是击败对手的攻击。最基本的舞蹈动作,ginga,是由CapoeiraAngola的人所创造的,那是由一边升到另一边变换的动作。其它的动作包括以双手倒立,或以双脚作出任何类似攻击的动作.Capoeira融合了舞蹈、音乐、宗教仪式、搏击,甚至杂技表演的元素。Capoeira比赛需要具备直觉反应和先见之明,不仅是仰赖利用身体的力气。比赛进行时Capoeira选手技巧的将对手弱点曝露,然后从事攻击和反制攻击。因此成为武术界一种独特的比赛。

        桑搏(Sambo)一语来自俄罗斯语“SAMozashchitaBezOruzhiya”,意思就是“不带武器的防身术”—徒手防身术。它曾作为前苏联的国技在其15个加盟共和国内广为发展和传播。有人认为它来自柔道,事实上它和柔道有很多地方也非常象,但是它却比吸收了和发展了很多柔道没有的技术,关节技,尤其是对于腿的关节技非常强。现代桑搏可以分为运动桑搏和格斗桑搏两大类。1939年苏联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桑搏大赛,国际上,1973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桑搏锦标赛,现在桑搏的世锦赛,世界杯赛,欧洲公开赛等等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也很多。

        忍术,又名隐术,即隐身术,为日本古代武道中一颗隐秘武技的明珠。忍术同空手道、柔道、少林寺拳法等日本武技一样,最初是由中国武术传到日本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日本特殊武功。据史载,忍术产生于距今三百年前,即日本十七世纪的日本幕府时代,随着日本宫廷追捕,武术阶级势力的上升及间谍工作的需要,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忍术高手———“忍者”,忍术也日渐盛行。但长期以来,忍术仅为忍者家族世代秘传,外界则很难知其详貌。忍术训练要求从小开始,凡忍者家族成员,不拘男女老幼,均须无条件的继承这一家庭职业传统(忍术训练),就忍术训练内容来看,其基本训练主要包括平衡、灵敏、力量、持久以及特殊技巧五个方面。被视作“杀人之术”的忍术长期以来仅为忍者组织专习,用以专事刺探情报,暗杀政敌等活动。

        相扑(sumo)被誉为日本国粹,亦称角力、角觝。相扑源于中国,后用于日本神道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盼望能带来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相扑是唯一的一种日本摔跤形式。

        卡拉里帕亚荼可能是世上最古老的一门武术。如今,在印度的喀拉拉省(Kerala)境内仍有许多人在练习这项武术。据说少林拳即源自于卡拉里帕亚荼。卡拉里帕亚荼(Kalaripayattu)一词源自于印度喀拉拉省境内所使用的马来亚拉姆语(Malayalam),意为“锻炼战场技能”。这项武术一开始仅为喀拉拉地区的战士所传习,其目的在于磨炼自身的战斗技能。在古代,印度贵族之间的纷争也会藉由一场卡拉里帕亚荼比赛来解决。这项古代武术被称为“一切武术之母”。就连出自著名少林寺的中国少林拳,其起源也可以追溯至一名兼具卡拉里帕亚荼高手身份的印度佛僧——“菩提达摩”(BodhiDharma)。

        卡拉里帕亚荼的练习是在卡拉里(Kalari),即是一种类似于道场的竞技场中进行。卡拉里帕亚荼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北卡拉里帕亚荼(VadakkanKalarippayattu),另一种则是南卡拉里帕亚荼(ThekkenKalarippayattu)。北卡拉里帕亚荼的特点在于复杂但优美的肢体动作,而南卡拉里帕亚荼的特点则在于快速、简练却十分有力的动作。为了获得完美的神经肌肉协调性,卡拉里帕亚荼的练习者必须先透过严格的套路练习,完成基本的体能训练。接着,练习者必须依序接受长棍、短剑和刀盾的器械训练。最后,练习者必须接受徒手搏斗训练,包括如何攻击敌人的身体要害、擒拿以及锁臂。一名真正的卡拉里帕亚荼斗士还必须接受医药训练,并学习如何使用传统草药治疗身体上的伤害。练习者在熟练所有领域的知识及技能之后,便成为一名全能的大师,称为Gurukkal。

        艾斯克瑞玛(Escrima)是菲律宾的一门武术,有时又称为“传统击剑术”,其技巧包括徒手格斗技以及刀术或棍术的相互混用。艾斯克瑞玛具有许多派别,每个派别的历史均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历史学者均认为艾斯克瑞玛可以追溯至一种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棍棒格斗形式。

        菲律宾在16世纪时遭到西班牙占领;在此之前,菲律宾的学校除了读写、宗教和梵文课程以外,还会教授艾斯克瑞玛做为学生的休闲活动。在西班牙统治期间,受到严格禁止的艾斯克瑞玛成了一项地下活动。讽刺的是,艾斯克瑞玛仍会偶尔出现在用来娱乐西班牙人的舞蹈和戏剧表演中。历经西班牙长达三世纪的统治,艾斯克瑞玛的技巧也发生了变化,融入了西班牙的长剑和短剑格斗系统。“艾斯克瑞玛”这个名称即源自于西班牙文单字“Skirmish”,意为小规模的战斗或冲突。

        1898年,西班牙统治时期结束,菲律宾的主权落入美国手中,艾斯克瑞玛的禁令也随之解除。当时举办了几场温和的艾斯克瑞玛比赛,但这些比赛仍未对外公开。直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斯克瑞玛才终于重见光明。当时有许多菲律宾自由斗士在秘密游击行动中使用这项武术来对付入侵的日本军队。大战结束时,有许多菲律宾人移民到美国,同时也将艾斯克瑞玛一起带到了美国。自70年代起,艾斯克瑞玛开始日渐普及,并传遍了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

        艾斯克瑞玛具有许多不同的派别,但大部份均着重于器械的使用(特别是棍棒),其次是徒手格斗。艾斯克瑞玛使用长约2英呎、厚度约1英呎的木棍——某些技术只需要使用一根木棍,其它技术则需要双手各持一根木棍。此外,为了弥补棍棒格斗的不足之处,艾斯克瑞玛的练习者还必须接受踢击、拳击和擒拿等徒手技巧的训练。艾斯克瑞玛会使用日常物品做为武器,藉此“公平竞争”。身体的移动技巧以及步法都相当重要——“平衡”是艾斯克瑞玛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此外,练习者还必须接受体能训练,藉此强化手部和足部,以施展打击招式。

        班卡西拉是一门起源于马来世界的武术,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这三个东南亚国家最为常见。班卡西拉一词涵括了存在于马来世界(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特定几种武术。班卡西拉意指“格斗”或“自卫之道”。当时马来群岛的各个土著部落和王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班卡西拉的高手因而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尊敬,并经常有着崇高的社会和政治地位。

        一般认为班卡西拉是经由观察并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例如猴子、白鹰或老虎)而发展出来的一项武术;但由于缺乏文字记录,因此其起源已经难以考证。大多数人相信班卡西拉源自于一些来自印度、并定居在此地区的古代修士。由于受到了这些宗教教师的影响,班卡西拉因而含有一种近乎神秘主义的哲学特质。

        班卡西拉在20世纪时迅速发展,并在全球许多国家成为一项竞技运动。马来社会将班卡西拉视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产,因为它不仅是一门武术,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运动、一项传统,以及一种道德和精神教育。

        班卡西拉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包含各式各样的攻击和防卫招式,并以各种手臂攻击、踢击、擒拿、摔投、腿技和武器技巧为基础。班卡西拉的技巧着重于动作的流畅性和精确性,而“出其不意”则是确保有效攻击的一项关键要素。班卡西拉的训练过程也包含了刀、剑和长短棍的器械训练。班卡西拉的练习者必须接受四个主要领域的训练,分别是心理和精神领域、自我防卫领域、文化和艺术领域,以及运动竞技领域。

        自由博击的名称源自于“Pankrates”这个希腊字,“团团围住”或“使出全力”。古希腊的武术以及自由博击,混合了包括希腊的摔角、拳击、勒束、踢击、殴击以及关节固定等格斗技巧。除了用牙齿咬、欺骗对手和用指甲抓对手之外,在对战中可以使用任何招式。当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6年入侵印度时,也同时将这项武术带入当地。希腊大军在扎营处让士兵练习自由博击,做为部队训练的一部份。

        自由博击者的训练场称为“Palaestra”,当中会有一个做“Korykeion”的房间,里面全都是各式自由博击的训练器具以及拳手。一位新手会先从基本的殴击、踢击以及扭打技巧开始学起,然后才会进入自由练习或是捉对厮杀的阶段。一位好的自由博击选手,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不绝的精力,以及灵活度。而最受选手喜爱的训练方式则是用力痛击沙包,然后再以肉身承受沙包所传回的反作用力。而选手们也常被鼓励参加模拟赛,以准备正式的比赛。希腊的自由博击竞赛方式相当独特,双方都会以赤身裸体,并在身上涂满油料进行对抗。之后他们会穿上生皮制的护具,以保护他们的前臂与双手。当自由博击传到罗马时,意大利的选手会系上腰布,免得自己的生殖器官遭殃。演变到最后,选手们开始穿上部分服装,有时候还会穿戴上一种装有铁钉,称之为“Caestus”的手套。现代的自由博击选手已经不再使用武器了,而且也会穿起类似奥运摔角选手所穿的服装。

        摔角,起源于古希腊时期,这项运动与自由博击一样,都是希腊庆典中的主要项目。摔角在古希腊时期是五项运动竞赛中的一个项目,其它项目则包括短跑、跳远、标枪与掷铁饼。希腊人认为摔角是锻炼体魄、强化心智的绝佳方式。也因为如此,自公元前704年起,摔角就成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主要竞赛项目。甚至在希腊文学中,摔角也占有一席之地。像是在公元前800年荷马的《奥德赛》一书中就曾提到过摔角。

        现在的希腊罗马式摔角是在十九世纪初,由法国发展的,当时是做为拿破仑部队的训练之用。在现代的摔角形式中,武术的精神已渐渐消失,反倒成了一种纯正的运动项目。为了不让人们将希腊罗马式摔角与自由摔角混为一谈,希腊罗马式摔角严格规定选手们仅能利用上半身攻击对手腰部以上的部分。获胜的条件则是要将对手的双肩压制于地板上。自1896年起,希腊罗马式摔角就成为现代奥运的项目之一,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摔角,近年来都有趋向没落的现象。有不少学校已将这项运动从课程中废除;更糟的是,因应奥运项目简化的趋势,摔角更面临了从奥运会中可能被删除的命运。

        希腊罗马式摔角的招式与策略比起其它形式的摔角,要特别得多。希腊罗马式摔角的注册商标,就是那令人咋舌的摔人技巧。手部格斗(也就是控制对方双手及双臂的能力)、拳击,或是在近身肉搏时取得优势,都是希腊罗马式摔角常见的动作。

        法式拳击原本是人见人厌的街头混混相互逞凶斗狠的火并招式,现在反而成了法国人认可的一种武术,学徒遍布全球。这种人称“BoxeFrancaise”的武术,结合了西方传统拳击要素与优美的踢击技巧,充分利用了双手及双脚的功用。

        “Savate”这个名字源自法文的“旧靴子”,因为在一番打斗后,脚上的靴子总会变得又脏又旧。法式拳击原本并非高尚的武术,而是十九世纪初,那些在巴黎与法国北部街头的鸡鸣狗盗平日逞凶斗狠的打斗动作。而就在同一个世纪中,法式拳击从原先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斗殴形式,转变成为一项有模有样的武术。在卡萨克斯(MichelCassaux)开设的习武学校中,所传授的是一种较有规则、更文明的法式拳击。重点就是不得欺骗对方,也不能撞对方头部。随后,卡萨克斯的学徒里柯(CharlesLecour)将西方的拳击武术与其结合,创造出了“BoxeSavateFrancaise”这项运动。学习BoxeSavateFrancaise的人数随即增加,但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不少习武者在战争中丧生,而面临失传的窘境。不过这项运动又开始有了蓬勃发展的迹象,更从法国传向了欧洲,甚至是美国。

        法式拳击的训练及竞赛形式通常都是真枪实弹的对决。招式方面,除了四种踢击法——回踢、连环踢、单踢以扫堂腿;三种拳法——直拳、肘攻以及勾拳,除此之外,一律不准使用。许多踢击方式可同时用于进攻和防守。所有法式拳击的踢击招式都是要让对手失去平衡,然后看准时机补上致胜的一击。习武者的段数会在拳击手套上,以不同颜色的色块作区别。当习武者达到了银手套的境界时(相当于空手道黑带的级数)通常会将竞赛当作是他们练习的机会。

        自卫专术(KRAVMAGA希伯来文)是以色列官方所倡导的一种现代实战型近距离接触式自卫格斗术,被公认为世界上唯一的专门防卫技术,而非武术的一种。这种自卫格斗术的目的不是被用来欺压善良的,也不是用做比赛竞技之用。“自卫以求生存”是其首要的宗旨。当一个人碰到什么意外情况时,KRAVMAGA能够使你安全回家。也就是说,这种以色列自卫术就是一种求生之术,是把人体的本能和自己所练习的格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辅以进攻性、战斗精神、情景意识等一系列训练项目而成的。这种自卫术是植根于反对恐布主义行为之中的,其在技术设计上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它的唯一目标是用尽可能快的方式消除敌对方对自身的威胁。现今以色列自卫术在西方被公认为一套高度精确、带有街斗风格的自我保护技术,用以反抗街头攻击、抢劫以及性骚扰等。

        爱尔兰棍术是一种爱尔兰传统武术,为小团体间相互以棍棒对打的斗殴方式。因为马丁斯科西斯(MartinScorsese)的奥斯卡奖提名影片《纽约黑帮》而开始流行。

        爱尔兰棍术源自于爱尔兰,棍棒是这项武术所使用的武器。所谓的武器——也就是Bata,其实就是根手杖罢了。这项棍棒式的武术起源于十七世纪,当时爱尔兰禁止携带或使用制式的武器。因为这项限制的关系,原本象征高贵的手仗成了无辜的替代品,摇身一变成了随手武器。这种爱尔兰棍术也称做是“UisceBeathaBataRince”,也就是盖尔语的爱尔兰威士忌之舞,目的是以舞蹈的形式,来掩饰它的真正意义。

        从十八世纪开始,棍棒格斗成为爱尔兰文化的一部份。爱尔兰人在解决争端、婚丧喜庆时的纠纷,特别是派别间火并时,都会进行棍棒格斗。这种对决方式通常是在集会或节庆的场合,由两方敌对的帮派或“小团体”之间进行。不过这种格斗虽然有着周详的规则,但死亡事件却还是时有耳闻。关于派别间的火并,则在2002年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的《纽约黑帮》中搬上了大银幕。

        随着时间过去,学习棍棒格斗的人数日渐减少,甚至到最后还遭到当局禁止。今日以棍棒火并的场面仍持续发生。在爱尔兰,派别间的火并场面如今又再度于街头巷尾兴起。相较于正统有制度的武术,爱尔兰棍棒格斗的招式可以说是相当不正统。一般而言,Bataireacht的技巧都是由上一代传授给下一代,因此训练的方式与招式可说是千变万化。

        剑道虽然是一门现代的日本剑术,却仍具体展现了古代日本武士的许多传统价值观及其格斗技巧的本质。剑道意指“用剑之道”,起源于日本古代的传统武术“剑术”。剑术可以追溯至公元789年,其发展与日本古代的冶剑和舞剑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当时,日本奈良的年轻贵族男子均须学习一种名叫Komutachi的剑击运动。

        公元17至18世纪之间,日本历经了德川统治初期的承平之世。剑术在这段时期变得更富有知性和哲理,并逐渐转变为现代的剑道。在古代,通常只有武士阶层才有资格学习剑道跟剑术;如今,剑道已经成为一项人人都能学习的武术。日本的许多高中也将剑道纳入了正式的课程之中。日本的一位著名剑士宫本武藏曾说:“要在战斗中获得胜利,就得做好赴死的准备。”这就是剑道的哲学——练习者若是害怕被击中,在精神上就已经先输了,并常会因此在战斗中落败。剑道强调“先发制人”以及“夺取主控权”的重要性。

        剑道的训练包括学习如何使用竹刀(以劈开的竹子制成的剑),且练习者必须穿上具有全方位保护作用的防具。只要能以正确的技巧击中对手身上的有效目标,即能得分。经过训练的剑道练习者将能做出优雅流畅的直觉反应。速度和身体的运动方式则是做出有效攻击的关键。剑道十分强调道德价值、纪律以及自我克制的重要性。

        谈到最残酷的格斗项目,非黑市拳莫属。黑市拳将格斗的健身、表演等功能统统剥离出去,只保留了赤裸裸的杀人技艺。一向在地下发展的黑市拳,吸取了世界各国武技中最凶狠的部分,真是名副其实的杀人比赛。它的初级比赛和无限制格斗非常相似,选手们能够充分发挥踢、打、摔、反关节等各项技术。高级比赛几乎是清一色的腿法强攻,比赛的致死率之高、比赛时间之短都十分惊人。黑市拳对力量极为重视,深蹲是拳手们的必修课。黑市拳王都无一例外地拥有强大的力量,如尤里波雷夫卧推160公斤,深蹲645公斤。

        ;


  https://www.bqwxg8.com/wenzhang/20/20727/12480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8.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xg8.com